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理性乐观的人生态度,2024年12月4日下午,由学生工作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心理情景剧大赛决赛在凯旋校区报告厅成功举办。

全体学工干部出席本次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晓敏、校团委书记纪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付国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郭凤臣、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二级心理咨询师董娅、党委组织部副处长级组织员,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宇以及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左春波作为评委出席本次活动。300余名学生现场观看比赛。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现大学生日常交往中的心理困惑,让学生在解读自己、解读角色、解读生活的同时提高共情能力,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本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共收到剧本23部。经过初赛剧本评审、表演筛选后,有9部作品进入决赛,题材包括就业压力、亲子关系、人际相处、网络成瘾、容貌焦虑等方面,展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及正确应对的故事,表演中学生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生动而又深刻地演绎着大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蜕变。同学们通过观看节目,深深被剧情感染,在节目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和启示,重新审视自己并获得心灵上的转变。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作品《数字世界的迷路者》主要描述了大学生A由奋发向学到沉迷数字世界,再到重拾初心的过程。剧情伊始,A怀揣梦想踏入大学,准备好好学习。然而,A逐渐沉迷游戏,白天课堂走神,晚上熬夜游戏,忽略了学业,成绩下滑直至多科挂科。此时,室友们纷纷取得成绩和荣誉,A却越发沉迷虚拟世界,排斥社交活动,变得孤独和迷茫。五个象征不同诱惑的面具逐一登场,劝说A继续沉沦,直至A的内心几乎被完全占据。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后,A终于被亲情的温暖唤醒,反思自己的迷失,决心挣脱数字世界的束缚。最终在室友们的鼓励下,决心和他们一起备战比赛,找回了曾经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整篇剧本以A的变化为主线,提醒人们警惕数字世界的诱惑,保持初心,勇敢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成长。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作品《撕掉标签》讲述了开学季,怀揣着对未知大学生活既期待又恐惧的心情,内向且社交恐惧的A踏入了大学的校门。面对这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A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与恐慌。在A最迷茫无助的时刻,寝室长B与班级心理委员C如同两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B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主动接近A,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关心与帮助。而C则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耐心倾听A的内心困扰,帮助A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引导她学会正视并克服社交恐惧。在B与C的共同努力下,A逐渐从“闭锁”中走出,开始尝试与人交流,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在某些场合主动发言,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活力,A不仅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更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济与管理学院作品《都是为你好》讲述了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味强加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没有时间自由,没有喜好自由,没有金钱自由,没有思想自由,从而产生反抗父母的心思,产生多种矛盾。

国际教育学院作品《平行线的交集》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与追梦的青春故事。在繁华的大学校园里,两条看似不会交汇的生命轨迹——计算机天才林浩然与艺术系才女沈梦瑶偶然相遇,从此他们的世界悄然碰撞。两个年轻人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他们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坚持与蜕变。每一步坎坷,每一次跌倒,最终都成为了塑造他们强大内心的基石。即使曾经的交集已经消散,那些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仍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着他们各自的前路。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作品《无言》讲述了儿子从小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好,但随着儿子的长大,学习成绩成为了父子感情破裂的导火索。父亲节儿子给父亲准备了一个惊喜,但不小心让父亲得知了儿子的考试成绩,父亲大发雷霆,父子二人感情就此破裂,儿子也患上了心理疾病。有一天儿子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征文大赛,主题是描写父爱,通过父子在电话间的交谈,让儿子获得了创作灵感,最后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最后,借着父子二人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两人都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处,父子二人重归于好。

新闻与出版学院作品《那夜中的微火》讲述了女1在严重的家庭矛盾,逐渐形成了沉闷忧郁的性格,而且因为长期身处黑暗中,渐渐出现了保护型人格,并一直伴去成长。大学时期的女1在一次偶然间遇到了另一位深受家庭暴力迫害的女2,两人相似的经历唤起了女1埋藏多年的阴影,挣扎之下她选择克服心里对家暴的恐惧,救下了与曾经的自己相似的女2,而在后来与女2的交谈下,女1也完全解开了心结。

艺术与设计学院作品《梦回醉眼初醒》讲述了面对就业的压力,未来的未知让你心里充满不安,未完成的目标和那些无法得知的变化似乎正在无声地压迫着你。焦虑常常源于对未来的过度猜测和对当下选择的迷茫无力感,可是,未来不会因为我们的担忧而提前到来,与其让焦虑吞噬你的现,不如试着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焦虑状况下随便做出的决定就像是我放弃了很幸福的事,但每做出一个决定,一定是获得了当下自己更需要的东西。现在的我“好”未来的我才会“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后悔的事,违背自己才是最大的后悔,所以,把握当下 be yourself 努力奔跑,当你以为你失去了遮雨的伞,但其实你的世界根本不下雨。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作品《微光·破茧》讲述了大一新生季陌刚入学时内向胆小,在寝室初见艾乐时回应羞涩。分组讨论时,虽有艾乐邀请,但面对他人提问仍紧张害怕。在食堂独自吃饭,被吴鑫等人误解嘲讽后离开。回到寝室,他因社交尴尬场面而痛苦,艾乐关心他。在图书馆,季陌尝试主动交流。操场上,在艾乐鼓励下他参与游戏,从紧张到放松。夕阳下和室友同行快乐无比。整理旧物时,高中孤独回忆浮现,那时他只能看着同学欢笑。大学的经历让他有改变的可能,从寝室初见的不安、被嘲讽后的难受、内心挣扎到尝试改变,在艾乐的温暖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决心不再被过去束缚,勇敢融入集体。

教育科学学院作品《真实的我》讲述了一名大学生小安在社交媒体上追求完美形象,不断发布精心编辑的照片和动态,但内心却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通过与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她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友谊和认可不会因为几张照片而改变。你的真实和真诚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真实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引人入胜的心理情景剧比赛外,大学生艺术团还带了了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

经过激烈角逐,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作品《数字世界的迷路者》荣获一等奖;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作品《撕掉标签》、经济与管理学院作品《都是为你好》、国际教育学院作品《平行线的交集》荣获二等奖;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作品《无言》、新闻与出版学院作品《那夜的微火》、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作品《微光·破茧》、艺术与设计学院作品《梦回醉眼初醒》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作品《真实的我》荣获三等奖。

学生工作部部长武德峰为获得一等奖的剧目颁奖

校团委书记纪晨为获得二等奖的剧目颁奖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郭凤臣为获得三等奖的剧目颁奖

心理情景剧大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强化学生自助助人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落细,持续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