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

健康教育

【工作指南】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作者:浏览:时间:2018-06-29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体现年龄特点,即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是体现性别特点,要根据大学生的性别特点,针对男女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引导。

三是体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开展适应个体差别的教育引导。

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考虑时代背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尤其要注重当下社会背景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帮助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

辅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全面性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教育内容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重点。

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公平的创造和提供表现与发展机会,鼓励每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

(四)发展性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早进行,要遵循积极心理学原则,预防第一,预防胜于治疗。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心理干预要早期进行。要以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要务。

(五)活动性

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世界,使人的认识得到检验与发展,因此,活动是心理健康知识内化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活动作为重要的载体和手段。

要组织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游戏和社会实践活动。

要通过系列的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心理训练

课程类型:讲授、讨论、活动、写作、测试、影视课程等。

教学内容: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学习心理、异性交往心理等。

心理训练方法: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情景模拟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松弛训练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校各科教学中,均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更多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氛围和校园环境。

1.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育活动:主题性活动、节假日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社会服务活动。

知识性活动: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专题报告。

体育活动:竞赛活动、团体活动。

文娱活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活动。

劳动:手工劳动、田园劳动、工厂劳动。

2.优化校园环境

优化自然环境:雕塑、树木花草自然景观、建筑设计与布局、设施设备拜访布置等。

优化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氛围、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

3.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如在“新生家长课堂”开展“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的心理讲座。

对单亲家庭、矛盾家庭开展“家庭治疗”。

4.心理咨询

按人数分:个别咨询、团体咨询。

按内容分:心理发展咨询、心理适应咨询、心理障碍咨询。

按途径分: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各项素质: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辅导员才能承担起有效辅导学生,使其心理健康的责任。

辅导员要做好心理辅导的工作,就需要在认识上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更好的理解自己与学生,自己与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相关系,能在工作中学会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学会正确认识出现的矛盾根源和问题的性质,做到“推己及人”,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然,辅导员就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不能真正达到辅导学生的目的。

1.阳光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表率,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就必须要有阳光的形象和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应具备:

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是辅导员能否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决定因素,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凝聚力与说服力的首要因素。辅导员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性格特质。辅导员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基层力量,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所以自己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辅导员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力量的责任,更应以满腔热情、强烈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学生感受辅导员身上无私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克服功利思想,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而良好的性格特质是辅导员工作中向学生展示并感染学生的人格力量的一个内容,总的来说,应该是活泼热情,大方有礼,谦虚大度等。

2.较高的学术水平

辅导员在复杂的事物性工作以外,也要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保持学术上睿智的思索与创新。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心理动态,这也是新时期辅导员人格魅力中必备的因素,也可以使辅导员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才。

3.得体的语言表达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所以辅导员要力求塑造语言的形式美。正式场合语言要准确得体,生动活泼,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而公开场合多表扬,进行批评时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场合,和风细雨,动之以情;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沟通时,语言可以不拘一格,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应以朴实自然为主,以真诚打开他们的心扉。

(二)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

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辅导员与学生心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辅导员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除此之外,与具体工作相结合,辅导员还需要系统了解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辅导员应对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以便日后发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的具体辅导打下基础。

2.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需要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以便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明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3.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

心理咨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辅导员应会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并注意采取恰当的工作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包括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因人因事而异;了解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技巧,并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使用学生的“圈内语言”拉近距离等。

四、个别谈话技巧

担任辅导员工作,平时与学生接触,需要懂得辅导的方法。个别谈话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一对一互动的助人关系,也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有人说个别谈话是一种艺术。而如何运用得当,对学生有所帮助,辅导员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辅导员辅导学生的前提

1.对学生的看法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

(2)以整体的角度来了解学生,体会学生是完整的有机体。

(3)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与潜能。

(4)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人格的尊严。

(5)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学习而来并且是可以改变的。

2.辅导学生的基本态度

(1)真诚:愿意真心诚意帮助学生与他同行共同面对问题。

(2)尊重:对学生的人格应予尊重。

(3)接纳:对学生予以接纳并且不先入为主加以评价。

(4)温暖:让学生感觉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情形能够体谅并有了解的意愿。

3、在辅导谈话时应了解

(1)以学生本人和他带来的事为主。

(2)与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

(3)与学生同行的心态。例如: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一起解决问题。

(二)辅导谈话的基本技术

1.使用技术前必须注意的事项

(1)谈话前心理的准备——专心及安排

辅导谈话前与学生约好时间,辅导谈话时必须把心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不同时做其他事情,哪怕再紧急。

(2)谈话时情境的安排

尽量在无人干扰的办公室,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心情容易保持放松。

2.建立关系的基本技术:同感

(1)同感的意义: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感受学生的感受,但并不跟学生一样陷入其中的情绪(同情),也不可自己的逻辑(推理)去想象,而是一种深入,感同身受的了解,并以对方可以了解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你是真正了解他。

(2)同感的步骤:

积极专注:辅导员要全身心专注于学生的行为。

倾听:以开放的态度全心全意的倾听学生所说的内容及内在的感受。

共鸣:能与学生表达的内容及心情产生共鸣。

反馈:辅导员以学生能接受的沟通方式回馈学生。

3.引导

引导的方向:根据不同目的的引导可分为三个方向

(1)问题的澄清。

(2)主题的深入。

(3)关系的增进。

4.引导的方法:

(1)接纳:包涵言语和非言语的接纳(我们接纳的是学生但不一定同意他所做的事)。

(2)反映:辅导员对于学生的表达,以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反应。

(3)发问:辅导员也可以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问题澄清、主题深入,进而增进关系。

例:问:你谈谈看这件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问:你谈谈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你想想看有哪些人可以对这件事有帮助?

问:为什么你会如此在意?你想到什么?

问:这件事通常在什么地点发生?

问:你想想看针对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做?

5.澄清

(1)情绪的澄清反映,即辅导员针对学生的情绪,如同照镜子一般反映给学生,如果辅导员所反映的情绪与学生不符,可由学生接着的叙述或表情了解。

(2)内容的澄清摘要及概述

摘要的意义:针对学生前面所叙述的一段话加以简要的反馈给学生,倘若反馈错误,学生会加以说明,达到澄清的功用。

概述的意义:辅导员倾听学生话中主要的意思,用简洁的话回应学生,其中应包括情感与内容,同时注意自己与对方非语言的声音、面部表情、手势;让学生知道你真正了解他做说的,但避免加入自己的意思及重复学生的话。

6.保密的态度

辅导员对于学生所说的内容,有保密的必要,以学生利益为前提。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困扰,在能力许可下可予适当的协助,但超过个人能力范围,应转介学校内的资源共同予以协助,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医院的精神卫生中心。

7.结束的技巧

辅导员与学生每一次谈话结束时可由辅导员或学生对此次谈话内容作概述,帮助学生对于谈话再作一次整理及回顾,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得到帮助或有无其它问题。

(1)谈话结束时,可针对学生的求助动机或可行的做法给予鼓励。

(2)与学生共同回顾此次谈话的目的,看看哪些已达到,哪些未达到,与学生共同探讨继续努力的做法。

(3)给予学生对于谈话内容保密的保证。

(4)如果有需要,鼓励学生下次继续来谈,并定好时间。

(5)如果有转介校内或校外资源的必要,甚至有时间必须与家长联系时,更要谨慎。要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分析这样做对学生的好处;对于精神疾病倾向或身心无法控制者,要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研究处理方法。

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在其年龄段所拥有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不同于中学生,也不同于一般青年。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诸多方面有成熟的一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透过大学生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特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之所以只是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显著地表现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特征等方面。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和尚未真正成熟的心理状态,在他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反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找不到自我。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他们自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名誉,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自尊心、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自我评价能力又会明显下降。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激励,自我修养,自我锻炼。

由于自身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不足,大学生的相当一部分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但还没确立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估过高,不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难以理解人,尊重人,常常表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少数人难以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坦然承认自己和欣然接受自己,常常缺乏自信而妄自菲薄。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自暴自弃,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由于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因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主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一切,不愿意沿着别人提供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思维的辩证性、发展性都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主要表现在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敏感性发展比较慢。尤其是他们还不大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因此,他们常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有时他们又会在一些复杂的事物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和谐,出现交往困难时,有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要求他人应怎样、怎样对待他,看问题主观意识增强,越是交往困难的学生越怕交往,越怕交往就越不会交往,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

(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展开,社会需要增多,情感也日益强烈,日益发展完善。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体现在对家长、同学和老师的态度等方面。他们富有理想,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激情。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道德感、友谊感、美感和荣誉感、理智感等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逐步成为其情感世界的本质和主流。但是,如果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即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为狂热,乃至造成消极的后果。这种情况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感到十分苦恼。

(四)意识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大学生大多数已能逐步自觉地确定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排除内外障碍和困难去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其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和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处于意志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其意志水平发展又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大学生的意志的自觉性和坚韧性品质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品质的发展却相对缓慢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能独立迅速的处理好一般学习、生活问题,但是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优柔寡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在不同的学生中,大学生的意志水平表现也不一样,如在专业学习活动中,有的往往意志水平的表现较高,而有的则意志水平就相对比较低。在同一种活动中,大学生的意志水平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心境好时意志水平较高,心境差时则显得意志水平较低。情绪波动对于他们意志活动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的阶段。为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科学研究,从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出发,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和方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以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成熟。

六、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大学一年级:生活适应的困惑期

大一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高中迈向高校,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

1.角色变化与新生活不适应

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过渡到行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当他们面对新的大学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使命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出现忧郁、焦虑情绪。

2.学习上的困扰对高校要求不适应

一些新生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高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有些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还有一些新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热衷于社会工作,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受到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自卑等心理问题。

3.交往欠缺与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受性别、年龄、性格、经历、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在面临和重新结识他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于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意交往;因怕闲言碎语不敢于和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独而不会交往等等,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问题,使他们在入学后处于苦闷、压抑、沮丧、焦虑、消沉、颓废等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生活和学习。

(二)大学二年级: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经过大一的适应期,大学二年级学生基本熟悉了校园的文化和环境,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同学之间也相互熟悉起来。许多同学消除了拘束感,为人行事变得随便起来,许多以往就已存在的问题,都在二年级逐渐暴露出来,于是,各种心理冲突也随之出现,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阶段。

1.个性品质造成人际关系冲突

刚入学的新生,彼此之间既不熟悉又不了解,缺点看得较少,随着朝夕相处的时间长了,个体间的缺点和毛病都显示出来,由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常常有着较大的差距,相互间的不理解和不宽容,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如那些以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别人的学生;大把花钱,看不起贫困生的学生;缺少基本道德规范,无视他人的学生,常常是同学们议论的焦点人物,同学对他们的妒忌和不满常触发同学间的矛盾而导致人际关系冲突,而人际关系冲突又带来孤寂、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

2.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

由于大学课程设置较满,各种资格考试、证书考试增多,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一些学生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学习效率不高,造成学习疲劳,考试焦虑;还有一些学生一年级放松要求,发现学习落后时已来不及;而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时时影响着他们,压力使他们产生情绪浮躁、忧郁、厌烦、易怒等心理问题。

3.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大二以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建立与异性的友谊与爱情,但有些同学常常不能正确处理好异性交往中友谊与爱情的关系,缺乏异性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不能建立正常的男女友谊,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产生心理困惑。

(三)大学三年级:情感发展的冲突期

大三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成熟,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其主要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

1.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学校高望值的特殊群体,学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强烈,而高校现实条件使他们感到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和他们的期望与理想相差甚远,形成强烈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他们只能接受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自我,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不肯迁就现实中平凡、有缺点的自我。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不肯迁就现实中平凡、有缺点的自我。同事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面临发展成长的诸多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的普遍加大,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

2.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

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的尤为突出。大约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突变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的恋爱情感一般比较单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到了大三会出现要分手的、失恋的、是否要重新选择等等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自拔,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

3.性冲动与传统道德的心理困惑

大学阶段的学生性生理已成熟,而性心理则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学生的性心理异常。由于长期缺乏性教育,一些男生手淫后产生犯罪感,导致自卑等心理,还会出现与异性交往障碍、性别角色混乱、恋物癖等心理疾患。一些性格内向、腼腆、害羞的学生往往难以启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一些女生遭遇性骚扰不知如何应对,不知如何保护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四)大学四年级:择业求职的盲目期

大四的学生以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多数,兼有个别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择业求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期望值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逼得莘莘学子早早就展开了求职攻势,他们奔忙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四学生择业求职期望值普遍较高,对职业的选择也比较盲目。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主要存在追热门、随大流、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追求高薪高酬职业、片面强调就业地区、图轻松、缺乏事业心、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狭隘地理解专业等择业误区。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求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既影响了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

七、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一)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减轻新生的思乡情绪,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在中学阶段由于教师家长的一味包办代替,限制了大学新生的独立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因而在他们刚进入大学后便出现了种种不适症状。这时,作为辅导员应抓紧时间,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主动接触学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得有思乡情绪的新生产生归属感,把对亲人的思念转移到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并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学业上来。辅导员还应该多向新生提供学校生活、学习设施的使用方面的信息,提供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信息,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更多更健康的选择。

(二)把握新生思想脉搏,正视心理差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上、思想上的紧张情绪

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地域、家庭、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为此辅导员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由于环境、地位发生巨大变化而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导他们在环境、地位发生变化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及时调整自我心态的能力。同学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非常大,学生相互间的关心、帮助会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健康、温暖、稳定的氛围中,这些对消除学生思想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困扰都有较大的帮助。

(三)让新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专业适合从事的职业,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合理安排四年大学生活

学习上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是造成大一学生成绩不好的普遍原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四年大学生活是新生辅导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辅导员要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现有情况以及前景,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教学计划,知道本专业的优势所在,让他们能正视现实,充分利用在大学期间的优越条件,更好地充实自己,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对能力的培养,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多方面发展自己。

(四)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相对于高中而言,大学学习的直接压力减小了,但学习的要求却提高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完全改变了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单纯地接受知识和储存知识已远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知识转换的需要。因而新生入学后往往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这时必须及时地对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他们选择、调整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变单一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变依赖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机械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引导,能较快地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后不久就可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克服许多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较快的转换观念,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八、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现代学校管理主要以班级为依托。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积极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集体心理环境。而团体心理辅导是营造良好班级心理环境,建设高度整合的班集体的法宝。

(一)团体心理辅导能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组织与培养过程,由离散到内聚,辅导员是此过程责无旁贷的引导者。班集体的整体心理气氛将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使班级成员强烈的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激发学习的动机;而涣散、冷漠和缺乏关怀的班级心理气氛会使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产生误解或隔阂,有时甚至会出现消沉或敌视行为,引发厌学情绪等。因此在班级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活动促进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将对班级体的建设,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能使辅导员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避免粗暴的、生硬说教的家长制作风

在学习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禁区,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意志,这样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等不良的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尤其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我的意志,哪怕是再好的愿望,也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的效果。再者由于现存教育模式上一些弊端的影响,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就出现教师经常抱怨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学生往往倾诉“其实老师讲的道理我比他还清楚”的现象。团体心理辅导利用游戏、体验、共享等形式弥补了以上的不足,避免了生硬的说教。以民主、活泼的团体心理辅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往往会在认识层面上形“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

(三)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战胜与挑战自我

在班集体建设中若能巧妙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集体活动,将对学生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大有帮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也能促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现实世界,培养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班主任可以从多方位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便于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能很快地发现他们的心理缺陷,并利用团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宣泄与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四)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员应承担的角色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成功与组织者的策划和组织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能否处理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角色位置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辅导员在主持活动时必须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1.组织活动时要精心策划、考虑周全、注重细节

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在事先应做到胸有大局,应该对活动的目的、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做最充分的估计,为活动达到效果作最好的设计,尤其要注重活动中细节设计,有时主持人的一个精致的道具、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在活动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组织活动时要淡化教师传道说教的角色意识

做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为了实现活动成长资助、自我体悟的目的,辅导员在活动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功地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要意识到:你自己仅是一个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处,让学生自己领略各种滋味的导游,而不是一个布教说道的牧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不对学生的体悟、观点发表点评,即使发表意见也应该反复强调这是个人观点。要极力避免借助教师的权威而把观点强塞给学生的尴尬。

九、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一)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1.以全体大学新生为对象

团体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辅导的对象已不单单指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辅导小组,还应包括小组以外的所有大学生。坚持以全体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以大学新生的发展为重点

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因此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辅导给予学生全面的心理支持,协助他们学会接纳、适应和交往,并熟练运用学得的经验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3.以大学新生团体活动为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为团体所接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知识传授手段为主,应该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作为大学生团体中心辅导取得实际的前提条件。

4.以大学新生的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大学生们既要当互助人,又是受助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别人,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教益,获得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技能,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5.以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

团体心理辅导实际上是一种交往过程,平等相待、理解尊重是实现这种交往的基础,也是辅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只有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大学新生才能开放自我,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案例:新生入学团体辅导-——快乐启程

(1)准备工作:

A.一间可以留出足够大的活动空间的教室(团体成员围圈而坐)。

B.指导者简要说明本期团体活动的内容及意义,提出参与活动的要求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建立团体活动规则。

游戏一:寻访大手印

目的:酝酿团体氛围,建立团体活动规则。

时间:10分钟。

操作:通过相互比对或擂台挑战的形式,寻访团体成员中最大的手印。

确认最大手印后,由另一团体成员用纸笔描绘下最大手印的掌印。

探讨团体活动规则,逐条填写在“大手印”五指的空白处。

团体规则制定完毕,由指导者宣布一遍,要求全体成员遵守。

团体规则范例:

1.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

2.真诚地表现自己

3.无条件接纳他人

4.保守秘密

5.关闭手机

活动开始:

指导语:各位同学,从现在起,我们班的同学们将在一起共同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我的同学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我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别人是怎么规划这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怀着真诚友善的心,开始我们今天上午的活动。

游戏二:无家可归

目的:让成员体会和感受个人和团体的关系,认识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时间:20分钟。

操作:开始时让全体围圈拉手,充分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受。然后,指导者说:“变,4人一组”,成员必须按照要求组成4人组,形成新家。以此类推,5人一组,7人一组。

指导语:请全体起立,手拉手,体验一下内心的感受,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受?我们全班是一家人,大家在一起团结就有力量。但是,一会大家根据我要求的人数变化重新组成家,看谁找不到家。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变,4个人一家变,5个人一家变……(看谁在圈外,让他谈感受)最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注意:

1.指导者可以不断变化组合(4个一组/5个一组/7个一组)。

2.让在圈外的人谈感受时,指导者要一方面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一方面要鼓励他在后面的练习中积极改变,就有机会找到家。

3.分享时,指导者要引导:无家可归的人有孤独、无助的感觉。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渴望被他人接纳,彼此关心帮助。离开了集体,我们会失去安全感。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我们大学,组成了我们的新家庭。在这里,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班级就是你的家。如果我们中间的哪位同学生病了,或是遇到困难了,希望大家要去关心他,帮助他。这样相互支持帮助的家的感觉是很温暖的。所以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人人有责,在集体里我们可以获得支持、关心、归属感、荣誉感和安全感。

游戏三:微笑握手

目的:初步相识。

时间:约10分钟。

操作:指导者让团体成员在房间里自由漫步,见到其他成员,微笑着握手。给一定的时间让成员自然相遇,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与他人握手。当指导者说:“停”,每个成员面对或正在握手的人就成了朋友,两人一组,席地而坐,或拿折叠椅面对面坐下,各自做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籍贯、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每人3分钟,然后漫谈几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了解对方。

指导者:请各位同学尽可能多地和其他同学握手,请注视他人,面带微笑,道声“你好”!

自由活动5分钟后,指导者宣布“暂停”。此刻,最后握手的两个人就是朋友,组成两人一组,相互坐下,开始相互自我介绍。

注意:规定介绍的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来自何地,有什么兴趣爱好等。

游戏四:滚雪球

目的:扩大交往圈子,拓展相识面。

时间:约15分钟。

进行:刚才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并组,组成4人一组,他者介绍。每位成员将自己刚认识的朋友向另外两位新朋友介绍,每人2-3分钟。A向C和D介绍B。然后4人一起自由交谈几分钟。

指导者:2人变成4人小组,开始“他者介绍”(每人将自己刚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另外两个人)。每人2分钟,当4个人分别介绍完后,交流一下高中时代最快乐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注意:通过回忆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角色已变,用来克服角色突变带来的统一性紊乱。同时调动愉快的情绪,找到许多共同语言,拉近同学间的距离。

游戏五:名字接龙

目的: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

时间:约20分钟。

操作:两个4人小组合并,8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括姓名、所属、个人特征。规则:当一个人说完后,第二个人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讲起,第三个人……直到第8个人都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讲起。

指导者:4人变8人一组,开始连环介绍。每人用一句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括姓名、所属、个人特征。当小组决定从谁开始,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转。如A说:“我是来自湖北一中,性格开朗的A”。下一位同学要说:“我是来自湖北一中,性格开朗的A旁边的,来自北京四中爱运动的B”。以此类推,最后每组请出一位同学介绍本组成员。

注意:每个成员必须从A开始介绍,鼓励团队帮助记忆。

游戏六:洞口余生

目的:认识自己的目标及自己将来对社会可能的贡献。

时间:约30分钟。

操作:8人一组围圈坐下,相互距离拉近,留一个出口。每人讲最先离洞的理由。然后大家协商,决定谁最先逃生。然后成员讨论整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

指导语:在一群学生到郊外旅游,不巧遇到泥石流,全部被困在一个危险的洞口,只有一个出口,只能过一个人,而出口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谁先出去就有生的希望,其他人可能面临巨大的危险.团体成员依次申明自己需要首先出去,并阐述自己首先出去的理由.然后由团体表决谁第一个出去。

注意:指导者要引导大家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到自己能否说出将来生活的方向,听了别人的意见后自己是否修正原有的想法,小组内以什么标准决定逃生者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是多元的。有的人看重物质,有的看重精神。在多元的价值观中,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此,在平时同学间相处的日子里,要相互理解包容。

游戏七:四年后的我

目的人生探索,大学学习生涯规划

时间:30分钟。

操作:请每个同学闭眼冥想3分钟,虽然我才进入大学,但是,时光流逝,四年后的我将会在哪里?将会在干什么?冥想完毕,指导者让每个成员在小组内谈自己的感受及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与计划。然后每组选派2到3名目标最明确或目标最特别的同学进行介绍,让全班同学分享。

注意:要求每位同学对发言的同学尊重、倾听,相互学习探讨。

大结局:脍炙人口的歌曲,握手感谢

目的:励志鼓励,彼此支持,游戏圆满结束,对未来充满信心。

时间:10分钟。

操作:大家一起讨论,选出一首大家可以普遍接受的歌曲,全班同学手拉手,一起唱。体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感受。拉手围圈,一面唱歌,一面微笑说声“谢谢”。

十、心理问题的五级防护网

发达国家目前都设有“危机干预网络”,由危机干预热线和警方、消防队、急救中心、精神病院、社区组织等组成,一旦遇到自杀事件,这些人将采取统一的行动,最大程度挽救生命。

(一)学生心理问题五级防护网的目标

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降低因为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使正常学生具有心理健康知识,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二)学校可以围绕着五级防护开展工作。

一级防护:学生自我调节(自觉地认识自己、独立地调节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级防护:学生的互帮互助(有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互帮互助解决某些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心理协会,培训志愿者开展朋辈互助活动。

三级防护:任课老师、辅导员(有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建议某些学生去寻求心理咨询)。建立院系心理健康联系人制度,培训心理辅导员,合作开展重点学生工作。

四级防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等)。

五级防护: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工作(医院能对问题学生心理疾病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家庭能协助并配合做好当事人的心理问题的防护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与校医及校外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十一、如何识别学生的精神疾病

早期发现(诊断和鉴别)学生的精神疾病对预防危机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是否有自知能力、是否幻听、是否妄想。

判断精神疾病一般有四个原则:

1.思维、情感和行为: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中的表现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其本人也难以自圆其说。这些精神活动的偏离又是以幻觉、妄想、行为紊乱为主要特征。

2.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凡是智力正常的人,其思想、行为总要受到法规的约束,也就是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忽视这一点,对自己的言行无所顾忌,是非不分,这种现实检验能力的丧失,常常是精神病的重要特征。

3.对个人或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种偏离的言行常常严重的影响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偏离坚持的时间:以某个时间为界,精神状态前后判若两人;这种偏离的精神活动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判断精神疾病都需要具备病程这一观察指标,只有达到相应的病程,才能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规定病程需要两周以上时间,精神分裂症为三个月。

十二、发现学生有精神和心理疾病倾向后处理办法

(一)及时监护学生,并收集相关资料

(二)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

(三)及时转介治疗

(四)及时通知家人,并提供相应的知识

十三、如果学生有抑郁症如何处理

(一)学生有抑郁症处理办法

严重的抑郁症通常需要抗抑郁药物治疗,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轻、中度抑郁症通过单纯心理治疗可以恢复。

抗抑郁药物:能够减轻抑郁症状,但不能解决导致抑郁的潜在问题,要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必须坚持规律服药4周,并且随后应继续服药6-12个月以预防复发。

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师提供心理治疗:

1.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2.鼓励学生区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你一起讨论。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为什么抑郁。

4.帮助学生找到处理自己的新的办法。

5.通过至少需要6次治疗,每周的治疗时间为30分钟。

(三)抑郁症的注意事项

1.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动疲惫感、无价值感、无助感和无望感是疾病的症状,是可以治疗的。

2.尽量减少生活中出现的压力,保持身体健康,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参加社交活动。

3.向精神科医生或者资深的治疗师寻求帮助。

4.不要试着用自己服药、饮酒或吸毒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5.在抑郁症缓解之前,不要做重大的决定。

6.不要被自己消极的思想所左右,如结束自己的生命。

十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人的心理素质会对各自的实践活动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对生活工作会发生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目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下面我们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出一些基本要求:

1.有充分的安全感

按照人类需要系统的分类,安全需要在人的心理需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层次。一个人如果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则会因为忧郁、焦虑而导致消化系统失调,吃不下,睡不香,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安全感是个人在主观上对客观事物和环境的态度,它产生的基础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辅导员怎么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呢?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能过分考虑自己,凡是应该想得开。其次,要正确对待别人,不能总是猜疑别人,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损害,应以宽大的胸怀去对待别人。最后,要正确对待客观环境,在人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但辅导员不能时刻提心吊胆,不能认为地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只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才能解除那些不必要的忧患,形成健康的心理。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了解自己,一方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优势,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善于严格剖析自己的人,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才能掌握选择的主动权。辅导员不要选择自己无力完成的事情,强自己之所难,使自己陷入难以应付的困境,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来安排自己的各项活动,才能有可能获得成功。

3.生活目标与个人理想要切合实际

能否选择合理的生活目标,能否追求切合实际的理想,对一个人能否产生满足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只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目标,就可能陷入幻想之中,一旦目标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

4.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个性是一个人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一个人心理特点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风格的反映。个性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个体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辅导员应该努力追求个性的健全和统一,避免自我矛盾,既不过分自車抑郁,又不狂妄自大,使自己的个性既能适应现实生活, 又始终保持鲜明的个人特色

5.善于和别人友好相处

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不善于和别人友好相处,则会感到孤独、苦闷,产生压抑感。 辅导员处在一种复杂的人一人活动系统中, 更应该善于和别人友好相处,以获取人们的信任与尊重。

6.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具有弥散性,它对个体工作效率具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激发出自己的内在热情,增强自信心。辅导员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或人际关系矛盾时,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地去对待这些困难和矛盾。

7.与现实环境保持正常的接触

同现实环境保持正常接触,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周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以便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己的适应性。辅导员需要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及大量各种信息,因此必须与环境保持密切的接触。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是不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

8.不断学习和探索

人类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如果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留恋过去的事物,而不能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则表明一个人心理已经老化。只能不断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十五、辅导员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方法

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出现心理失调时怎样恢复心理平衡,这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于辅导员,也不例外。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具有一切动物所没有的“灵魂”即人所独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部分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们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最高层,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人个体行为的最局调节者。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的高、看得远,并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 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准,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遗传素和后天发展共同決定的。虽然大多数人的能力基本雷同,但是应该客观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付诸于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对于保护个体少受挫折及充分发挥才能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你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其特点时,才能确定出适合自己的恰当追求目标,并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预订目标。在这个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个人的需求得以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对自己的信心得以巩固和增强,并能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追求下一个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克服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提供对人的包容度

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自卑、自大、多疑、嫉妒等是产生心理挫折、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之处。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相互关心和帮助,但一个人也不可能凡事都期望于他人, 尤其不能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在做各类事情时, 首先应当立足白身, 主要依靠白己的力量努力把事情办好,其次才可考虑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即便如此,也应考虑到每个人还会有白身的局限性,还会有他们自己的各种干扰因素。否则,对他人期望过高,而又遇事解决不好,就会抱怨他人,倍感失望,其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 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作为辅导员,既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也不能一遇困难挫折就转向自暴自弃,产生严重自卑心理。只有消除、克服了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才能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才能形成正确适度的行为反应,避免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四)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不良的外界刺激都能通过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作用而进一步去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理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身体状态的自我感受是良好的、舒适的。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在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控制。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映。然而,剧烈的情绪,尤其是强烈的愤怒会降低人的理智水平,一旦丧失理智的冲动发生,一个人会做出许多过激行为,甚至会带来难以弥补的诸多不良后果。为此还可产生内心不安和后悔。所以,辅导员应该在自己情绪剧烈发展的进程中及时给予控制和疏导,以避免消极情绪的最终爆发。排除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可有:及时告诫和提醒自己制怒,及时脱离现场,接受他人的劝解,让自己试着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若能找机会与组织、好朋友、同事、亲友等将自己的苦闷心情倾吐出来,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 压抑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 失去平衡的心理也可以逐步恢复正常。并且在倾诉郁闷的过程中, 你还可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等。

(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和爱好

一个人如果能够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这样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防止心境的压抑,使心身获得有益的休整和放松。通常,人们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 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心身保健, 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有那么一些人,工作起来干劲十足,积极奋进,但一闲下来就无所事事,郁郁寡欢;还有些人,遇到烦恼便是蒙头卧床,或是苦思冥想,所有这些,都会对心身健康构成有害影响。而如能积极开展自我娱乐活动,就能振奋精神,祛除烦恼,保持愉快的心境。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 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业余兴趣和爱好, 学会自我娱乐, 这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既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有利于开展各项工作, 同时也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如对文学、书法、摄影等的兴趣和爱好,不仅可以起到陶冶情操、丰富内心情感、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而且有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 。

(六)学习和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的知识

辅导员应该学习和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的基本常识, 对于如何对待工作中的紧张压力、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如何克服不良心理现象、如何科学用脑、怎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问题,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心理健康。另外, 一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像对待生理疾病那样重视它,及时找出调节缓解的有效办法。如果自身难以解决和克服, 就应到有关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避免其向严重方向进一步发展 。

上一条:我校王斐荣获2015-2018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青年工作者”荣誉称号
下一条:有关长春市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相关事宜说明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路3050号  邮编:130052

版权所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COPYRIGHT©2023-2028

书记信箱:chengjingyi2000@126.com  部长信箱:9733558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