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子成长历程,2025 年 9 月 9 日下午 14:00,我校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组织全校学生同步观看由省教育厅联合人民网推出的 “同上一堂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思政大课” 直播活动。本次大课特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先生主讲,通过抖音平台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开展,各学院以 “开学第一课” 为契机,让全校学子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主讲人介绍:红色精神传承者 —— 马继志先生
马继志 1959 年生于河南,受 “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 家训影响。1977 年参军,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负伤仍坚守,荣立三等功,服役时未提及英雄后人身份。转业后在郑州铁路系统从司炉做到火车司机,坚守 30 余年。退休定居长春后,任吉林省红色故事宣讲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年均开展 30 余场报告会,传播抗联精神与良好家风。
统筹部署,全员覆盖:筑牢思政教育 “主阵地”
学校明确 “全院动员、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目标,各学院积极响应、灵活组织,结合学生课程安排、军训进度等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以“集中观看 + 寝室分散学习”模式进行观看;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25级新生军训间歇时间,安排其通过手机端自主观看并同步提交学习感悟;新闻与出版学院等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集中组织观看,辅导员全程在场指导。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实时观看的学生,各学院均要求其课后通过回放补学并提交心得体会,真正实现 “不漏一人、不落一课”,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参与到这场红色教育中。活动开展期间,各学院注重过程记录与素材留存,定格下学子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热泪盈眶的瞬间,生动展现了我校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崇敬与学习热情,也为后续思政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沉浸感悟,情感共鸣:让抗联精神直抵人心
直播中,马继志先生以“家族记忆”为切入点,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带领学子们重温了东北抗联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杨靖宇将军受党中央委派赴东北组建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点燃抗日烽火,到将士们在零下 40℃的极端环境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以草根、棉絮果腹仍坚守战斗;从抗联战士平均年龄不到 25 岁却用生命守护民族尊严,到东北抗联 14 年抗战牵制数十万日伪军主力的伟大贡献……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幕幕悲壮的场景,深刻诠释了东北抗联精神“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核心内涵。
课堂上,学生们全神贯注,教室内鸦雀无声,许多学生泛红了眼眶,直播互动区“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要把抗联精神刻进骨子里”等弹幕不断刷屏,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共鸣在直播间激荡。课后,各学院学子们结合自身专业与成长经历畅谈感悟:机自 2442 班彭杨表示,作为吉林学子,要将抗联精神融入专业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2023级物流管理专业胡同学表示:“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中坚持斗争,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不能丢掉奋斗的底色。我会把这种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努力成为懂经济、有担当的‘新经管人’。”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也感悟到,艺术创作不仅是兴趣表达,更要传递家国情怀,用作品讲述中国故事。



以学促行,赋能成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思政大课,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 “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云端+线下”“讲授+互动”“感悟+行动”的多元形式,不仅让全校学子深化了对东北抗联历史的认知,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从课堂到实践,从感悟到行动,东北抗联精神正成为我校学子成长路上的“精神充电桩”。此次活动不仅为新学期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要以先辈为榜样,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与未来发展。未来,我校将继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坚定的信念、过硬的本领,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答卷。